编者按:《杭州师范大学报》关注校园,聚焦生活,倾听回音,微言大意,始终遵循“贴近校园、贴近师生、贴近读者”原则,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,传递信息,报道典型,服务学校发展大局。本期开始,官网开设校报“校史钩沉”栏目,将陆续刊载优秀校史校情文章,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师大校史,增进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宿感。
五四的春光里,师大校园的繁花不仅是季节的馈赠,更是青春生命力的绽放。从泥土翻新的劳动基地到赛道上跃动的脚步,从思想交锋的演讲舞台到歌声飞扬的艺术殿堂,校园活动中的种种身影展现了师大青年的鲜活姿态。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,用脚步丈量坚持,用声音传递温暖,让五四精神的火种在行动中延续,在传承中绽放新的光芒。
扎根:在传承里埋下精神种子
在师大校园这片孕育梦想与希望的土地上,时光的长河始终流淌着温暖的传承力量。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,在这片土地上经历成长与蜕变,而辅导员的悉心引导、校友的经验分享、学长学姐的互助扶持,恰似阳光雨露共同“滋养”。正是在这些传承中,五四精神得以在师大校园中代代相传。
大学的旅程如同穿越一片茂密的丛林,学业的重压、社交的羁绊、未来的迷雾,犹如层层叠叠的枝叶,不时遮蔽前行的方向。而辅导员老师宛如那穿透密林的温暖曙光,用耐心与智慧,为师大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。“让典籍走出书斋,让经典活在青春”,这是“校十佳辅导员”林悠悠老师秉持的文化信念。她率先发起“阅经典、悦思享、跃青春”体系,精心策划了领读计划、草坪诗会、“我爱记诗词”擂台赛等30余场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。在春日的草坪上,师生围坐共读经典,诗词的韵律与青春的朝气交织;在擂台赛的现场,学子们才情迸发,让文学经典真正入脑入心。基础医学院的潘辰豪老师则化身同学们的心灵导师,通过开设“解忧杂货铺”、友达提问箱等栏目,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题,帮助学生答疑解惑,现已累计谈话2500余人次,发布13篇网文。每一次耐心的倾听,每一句贴心的解答,都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学生的心田,帮助他们驱散心中的迷茫。像林老师和潘老师这样的辅导员还有很多,成为学生青春路上那束温暖而坚定的光,于无声处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。他们的行动正是五四精神在校园中的生动体现。
毕业校友回校讲座活动成为连接师大学子经验与成长的坚固桥梁。2020届校友何翼飞,就怀揣着在联合国的实习经历以及留学申请的宝贵经验,重返师大母校开授讲座。在互动环节,她针对“如何寻找兴趣所在”“时间规划”如何面对迷茫”等问题,结合自身经历,给出了专业而实用的解答。师大校友会设立的《躬耕者·校友风采》栏目,更是展现了优秀校友在各个领域的辛勤耕耘与开拓奋进,他们为国家富强、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。无论是讲座中传来的谆谆教诲,还是栏目里展现的家国情怀与昂扬精神,都在学子心中种下追求卓越的种子。在同辈之间的温暖传承中,五四精神也在悄然接力。从学习方法到社团选择,从情感困惑到未来规划,学长学姐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新生们点亮前行的灯塔。人文学院新生学姐孔希雅的故事,便是这份传承力量的生动写照。在任职期间,她定期开展圆桌座谈,为新生答疑解惑;她精心策划“携文房三宝,从‘浙’里启航”的新生直播,浏览量破8k,点赞和评论累积2k余条;带领57名学弟学妹深入3省17个区县开展民间故事采集、乡村博物馆调研。看着他们从稚嫩地回复到提出专业的建议,从薄弱的文字功底到有逻辑的长篇论述,孔希雅深刻体会到传承的意义,理解互助与奉献的内涵。
在这里,青春的心灵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青春的扎根声清晰可闻。辅导员的引导如曙光温暖坚定,校友的经验如灯塔跨越时空,学长的帮助如纽带温暖人心。而这份温暖与希望,正随着时光的流转不断沉淀传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勇敢地迈向未来,在未知而充满可能的广阔天地里,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诗篇。
拔节: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中生长
春色满园关不住,师大“繁花”压枝低。校园里的活力,不止藏在枝头的繁花之间。那些在传承中被种下的五四精神种子,已然催促着学子们积极投身实践。课堂内外的一场场实践活动,正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,源源不断地为校园输送着更为炽热的青春力量,推动着师大学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节节拔节、茁壮成长。
当枝头繁花初绽时,师大人的活力已在泥土中苏醒。春光明媚处,213位师生踏入“花海”劳动教育基地,投身大地的怀抱。他们挽起衣袖,握紧农具,俯身劳作,动作干练而沉稳。各学院明确分工,责任到田,师生们不惧辛劳,除草、松土、施肥、浇水等工序手拿把掐。泥土翻涌的气息混着青草香,滴落在田地里的汗水与春雨交融,正如有同学在劳作后所言:
“当指尖触碰到潮湿的土壤,突然懂得课本里的‘一分耕耘’原是这般沉甸甸的重量。”这片土地,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,见证着师大人在劳动中汲取力量,让活力在泥土中扎根、生长。
汗水尚未风干,跑道上的号角已然吹响。校园里,春日晨曦温柔洒落,三千余名师生校友齐聚体育场,今年的校园半程马拉松在晨曦中拉开帷幕。21.0975公里的赛道,串联起勤慎诚恕的校园精神。途经“花海”劳动基地时,刚播下的向日葵幼苗正随着晨风轻摆,仿佛在为奔跑者加油。参赛者们的呼吸与脚步汇成春日的节拍:有毕业十年的校友带着孩子慢跑,用行动诠释“无界”的含义;有刚结束实习的大四学生在冲刺时振臂高呼,将求职的压力化作奔跑的动力。当第一位选手冲过终点,晶莹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烁,恰似枝头沾露的海棠,绽放着突破自我的光彩———这场与春日的奔跑之约,让劳动教育中懂得的“耐心”,在赛道上化作了“坚持”的注脚。参赛者们的呼吸与脚步汇成春日的节拍,展现“拼搏进取、突破自我”的力量。
暮春,柳絮与槐花共舞,艺术中心的舞台成为活力的新战场。第十三届“弘文杯”演讲赛决赛在艺术中心启幕。这是思想的战场,亦是语言的盛宴。选手们围绕当前各类热点议题深入剖析,论证,展现出师大学子深邃的思想活力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,也是一场灵魂的共鸣。舞台上,选手两两搭档,用歌声传递情感。选手们各显神通,用精湛的技艺点燃现场,让音乐的力量穿透人心,音乐不再是单纯的表演,而是代际对话、自我认知的媒介。当思想在话筒前拔节,当情感在琴弦上共振,精神的年轮便悄然增加了新的一圈。
正是在这些活动中,五四精神得以在师大校园中不断延续,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勇敢地迈向未来。从泥土里的播种到赛道上的奔跑,从演讲台的思辨到舞台歌曲演唱,师大的春天从来不是单色调的绽放。当最后一朵郁金香凋零,向日葵的嫩芽已破土而出;马拉松的奖牌还在橱窗闪耀,演讲赛的获奖证书又被收入行囊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青春的活力从不会随花期消逝———它是劳动时紧握农具的手掌,是奔跑时跃动的脉搏,是歌唱时颤抖的声带,是演讲时闪烁的眸光。正如枝头年年绽放的繁花,师大学子的活力也在代代传承中不断生长,终将在未来的季节里,结出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。
(校报656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