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《杭州师范大学报》关注校园,聚焦生活,倾听回音,微言大意,始终遵循“贴近校园、贴近师生、贴近读者”原则,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,传递信息,报道典型,服务学校发展大局。本期开始,官网开设校报“校史钩沉”栏目,将陆续刊载优秀校史校情文章,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师大校史,增进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宿感。
五月,是师大的校庆月也是校友活动月。校友们重返校园,重温旧梦,在熟悉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岁月变迁与不变的情怀。在熟悉的林荫小道上漫步,于图书馆的静谧角落驻足,在食堂熟悉的味道中沉醉,往昔的青春记忆被重新唤醒,化作心底最柔软的涟漪。校庆期间,学校精心筹备,以一场场活动串联起往昔与今朝。我们特于此刻,以报道记录校园中的欢笑与感动,献给心系师大的每一个人。
情系师大,校友共庆母校芳华
又逢校友活动月,飞燕归巢,校友们怀揣对母校的眷恋,在校庆之际重返校园,重温青春韶光。校友返校通道开启,毕业大戏上演,校友足球邀请赛、导师“思享会”以及各种返校日特色活动接踵而来,这一系列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安排,都让校友们在重温往昔的同时,感受母校的发展与变迁。岁月悠长,师恩难忘,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谊,犹如陈酿,在岁月的沉淀下愈发醇厚。
校友归港,再忆青春韶光
师大注视着一批批学子背着行囊来到此地,又目送着他们怀揣珍贵的记忆走出校园,然而无论毕业多久,无论走到哪里,师大永远是故事的起点,是可以回航的港湾。五月校庆期间,师大以开通校友返校通道、开设怀旧套餐、上演流霞剧社毕业大戏、举办校园马拉松等系列活动,温情迎接校友重访母校,让过往青春记忆与校园文化精神在重逢中激荡共鸣。
校庆期间,师大仓前主校区恕园8号楼一楼餐厅和勤园4号楼一楼餐厅,学校特意为久别重逢的校友开设了供应特制怀旧套餐。从经典的两元盖浇饭到特色葱油拌面,在一年年中更迭的校园美食仍然能够完整复刻求学时期的味觉记忆。不少校友带着子女前来就餐,孩子们通过父母当年常吃的菜肴,品味师大的校园文化传承。“都说味道是开启记忆宝藏的钥匙,即便过去了很多年,当人再一次尝到熟悉的食物时,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的场景,伴随着酸甜苦辣咸的味道,一篇篇往事的回忆录也在脑海中浮现。”
除了以舌尖上的怀旧套餐唤醒校友们的青春记忆,师大校庆的文化脉络亦在艺术展演中延续。具有28年历史的流霞剧社延续美育传统,毕业大戏《红鼻子的独白》将在校庆期间拉开大幕。快乐与孤独并非楚河汉界、各站一边,面具与真心亦是彼此纠缠,摘下面具后,真情与假意又当如何评判?在这部大戏中,马戏团演员的荒诞遭遇映射着现代人的身份困惑与精神困境,既是对李叔同戏剧教育理念的当代诠释,也为即将踏入职场的毕业生提供人生思考。当校友们坐在剧场里,看台上的面具与真心交织,听那些关于理想与困惑的台词,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图书馆苦读的夜晚、在课间与同学争论的走廊。这出戏没有宏大的说教,却让每个人在角色的挣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,那些关于青春、梦想与成长的碎片,就在这一餐一戏之间,悄悄拼凑成了最珍贵的母校记忆。
今年的校庆马拉松赛事还特别设置“校友方阵”最为吸引眼球,来自金融、教育、科技等领域的跑者身着统一服装,展现师大人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。这次比赛的赛道贯穿仓前校区地标建筑,参赛者在5公里奔跑中既能感受新建的师生活动中心、改造升级的体育场馆等校园新貌,也可在图书馆、叔同广场等历史建筑前打卡留念。今年校园马拉松吸引了3000余名师生校友参与。马拉松长途跑步是对师大学子毅力的考验,亦是对师大学子身心的磨砺。号令枪响后,师大学子个个身姿矫健,步伐坚定地朝着前方迈进,赛场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拼搏的斗志。前进的身影重叠,他们的理想如同马拉松赛道般坚韧。他们坚持到底的决心亦是永不谢幕的热爱滚烫。
今时今刻,遍布全球、共筑休戚的师大学子们形成了共同体。共同的理想、精神、风骨将师大学子紧密相连,重回校园的脚步唤醒了过往炙热的青春,而师大总将以温暖的怀抱迎接游子归航。
纵隔岁月,链接永不褪色
一路走来,师大历经岁月洗礼,为社会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,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校友都谨记母校教诲,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。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,校友会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,紧密地连接着母校与校友,让大家无论身处何方,都能找到归属感,感受到母校的关怀与牵挂。
在拓宽学校与社会联结的方面,校友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。在线上,校友会通过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最新动态、校友风采、活动信息,方便大家了解校友会的工作情况。在线下,校友会每年都会主持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,除了传统的校友返校日、校友聚会、校友回校分享会之外,还积极开展了校友企业走访、校友文化交流等活动。此外,校友会还组织了丰富的体育活动,如校友网球邀请赛、校园微型马拉松等,为校友们的生活更添活力。
每年的春夏,校友对母校的牵挂在时光中轻轻流淌。3月,陈越光校友带着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》等25册签名著作回到人文学院,泛黄的书页间藏着他对当年课堂的怀念、对恩师的感恩。4月,母校走访郑卫良、徐献忠等校友的企业,座谈时的回忆与热忱,是游子对母院最柔软的惦念。5月,马云教育基金会上,校友们搭建的教育桥梁仍在延伸,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,每一次讨论都凝结着对学弟学妹的期许、对母校未来的祝福。校友们对师大的惦念生生不息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蒋世杰,在全国比赛夺冠后捐出5万元,设立“汀钜”教育基金,助力更多学子逐梦网安。关怀不止于此,校庆期间,校友们积极参与校友活动,通过撰写回忆文章、提供老照片、参与校史编撰等方式,为母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。
恕园3号楼2楼,有这样一面特殊的“校友墙”,于国际教育学院“校友日”上正式揭幕。五洲筑梦,在这面墙上,每一张面孔、每一个名字,都诉说着师大故事的多元与丰富,让每一个校友无论身在何方,都能通过这面墙,感受到与母校的心灵相通。五洲“同心树”的种植,更是通过亲手栽培下的海棠树苗象征校友与母校的紧密联系,见证着校友与母校之间那份永不褪色的深情,让这情谊如同海棠般繁花似锦、生生不息。
温暖接力,不变的是对学校的美好未来向往。“拼搏百日,我要上杭州师范大学”,师大官徽上留着每一年高考生的宣言。“杭师大是师资力量丰富,环境优美,孩子在这上学我很放心”是开学日家长的殷殷期待……百十又七载栉风沐雨,师大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精神品格,每一步成长,都镌刻着师大人同舟共济的印记。未来的日子里,定会有更多的优秀学子加入建设行列,将师大建设成更具温度、更有力量的精神家园,见证师大发展更灿烂的篇章。
小满弦歌:师大的百廿风华
小满时节,空气中浮动着湿热的气息,仿佛天地间正酝酿一场温柔而热烈的蜕变。在师大校园里,这种变化尤为明显———草木葱茏、湖水潋滟、建筑斑驳,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低语。百十载光阴沉淀,让这片土地既承载着书卷的厚重,又跃动着青春的鲜活。此时的校园,正以一场盛大而细腻的蜕变,迎接夏日的序章,亦为校庆的华彩铺垫底色。
清晨的校园尚带着夜雨的余温,空气湿润却不闷浊。小满的雨,是师大最灵动的笔触。蕙风湖畔,细雨如丝,落在湖面便成了点点碎钻,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,宛如时光的年轮缓缓展开。岸边的垂柳轻拂水面,枝条上新绿初生,仿佛是少年刚刚萌发的梦想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湖面蒸腾起淡淡的水雾,与晨曦交织,织成一片朦胧的薄纱,将图书馆的倒影揉碎成粼粼的碎金。人工湖深碧的波光里,水草随暗流舒展,似在书写一首未名的诗———这是自然赋予校园的韵律,湿热中透着清冽,躁动里藏着沉静。
穿过回廊,教学楼间的紫藤已不再羞怯,藤蔓恣意攀援,将浓荫泼洒在灰砖墙上。学子们抱着书本匆匆而过,衣角沾染了廊外绣球花的甜香,又在阶梯教室的空调凉风中倏然消散。这一刻,青春与自然在此交汇,知识与成长在光影之间悄然发生。
小满的天气总是在闷热与清凉之间徘徊,正如人的心绪也在浮躁与沉静之间流转。走在校园的小径上,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,脚步慢了下来,心也随之沉静下来。抬头望,恕园的樱花早已零落成泥,但接替的广玉兰正擎起硕大的白花,如同百廿校史中永不熄灭的烛火。美术学院外的夹竹桃开得炽烈,绯红与雪白交织,恰似画布上肆意挥洒的油彩,与美术馆内陈列的《西湖立教图》浮雕遥相呼应。而在生物园的角落,去年栽种的睡莲终于舒展叶片,圆润的绿盘托着初绽的花苞,恍若沈钧儒法学院门前那尊青铜天平,度量着时光的公正。
小满遇校庆,让这个节气更具深意。清晨的体育场路,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的鲜花还未凋零,又见年轻学子捧着校庆纪念册匆匆走过。图书馆前的草坪上,“117”字样的花卉景观正在搭建,月季、绣球与校徽蓝的勿忘我交织,如同将《美育学刊》的彩页立体呈现。美术学院展厅里,“湿地书院百年影像展”的灯光彻夜未熄,1917年广济护士学校的泛黄照片旁,2025年“丝路健康传播使者”的授帽仪式视频正在循环播放———两种白衣,穿越百年风雨,守护着同一份济世仁心。
暮色中的校园最具灵韵。校广播站将往届校友的寄语混入蝉鸣播放,声波掠过马叙伦陈列馆的飞檐,惊起数只雨燕。国际文化空间的茶席飘来龙井清香,留学生正用多国语言排练校庆诗朗诵。信息学院的实验室内,在导师的带领下,学子正用着地理信息技术为校庆规划出时间轴线。这是独属于杭师大的小满之夜:科学与人文共舞,历史与未来同辉。
当小满的雨滴沁透青石板缝隙,师大的117岁生辰,便在这湿热与清凉的角力中翩然而至。那些湖畔晨读的身影、实验室彻夜的灯光、档案馆尘封的笔记,此刻都化作滋养未来的雨露。这座校园在岁月沉淀中,将“勤慎诚恕,博雅精进”的品格,酿成代代师大人心中永恒的醇香。
如果说春天是希望的季节,那么小满便是梦想开始绽放的时刻。在师大,这份绽放不仅仅是自然的更迭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它藏在每一位师大学子的眼神里,也流淌在每一位师大人的血液中。百廿风华,不止于过往,更在于未来。小满未满,故事仍在继续。
(校报657期)